迅驰2代cpu性能排行榜是什么?下面是迅驰2的所有CPU型号:T6400 前端总线800MHz 2GHz L2缓存2M。P7350 前端总线1066MHz 2GHz L2缓存3M。P7450 前端总线1066MHz 2.13GHz L2缓存3M。P8400 前端总线1066MHz 2.26GHz L2缓存3M。P8600 前端总线1066MHz 2.4GHz L2缓存3M。T9600 前端总线1066MHz 2.8GHz L2缓存6M。目前市场上的就这几款主流了~p系列是刚出的迅驰2的处理器,(P8600,P8400)不过T系列也有迅驰2平台的。(T9600,T9400)性能上P系列总体上比T系列强,而且工艺更先进,功耗较低,不过迅驰2代的笔记本刚上市,价格比较高,T系列一般够用了,性价比较高P的功耗发热控制的比较好T 和 P是TDP的不同还有SP U系列,P比T的热设计功耗低T是35W的U,P是25W的U看看英特尔怎么说的T: Mobile Highly Performance——偏重于高性能P: Power Optimized Energy Efficient higher Performance——偏重于高效能SP: Power Optimized Performance SSF——偏重于节能LV: Low Voltage——低电压版uLV: Ultra Low Voltage——超低电压版QX: Quad-Core Extreme——四核极致性能X: Extreme——极致性能。
回顾消失的 Intel 迅驰:当省电 CPU 不再是笔记本电脑的专利。
究竟是多么有价值的产品与技术,值得耗费「超过 3 亿美元」进行铺天盖地的全球性营销活动?让类似「心形」的标志遍布大街小巷,报纸和杂志?
2003 年 3 月 12 日英特尔(Intel)发表「Centrino」(迅驰)移动运算技术,英特尔视之为 1993 年的 Pentium 之后,十年来最重要的产品品牌。曾以「唯偏执者得以生存」闻名的英特尔董事长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还称其为「英特尔的次子」。
迅驰 LOGO
Centrino 堪称英特尔推动产品平台化(Platformization)的重要象征,将针对笔电打造的省电 CPU、芯片组与刚蓬勃发展的 Wi-Fi,打包起来一起卖,采用的笔电上会多一张心形贴纸,让消费者享受「身为移动工作者」的尊荣感,然后英特尔就可以发大财。理论上配合英特尔的笔电厂商,应该也会得到来自英特尔的芯片采购回扣(Rebate)和营销发展基金(Marketing Development Fund,MDF),但究竟收了多少,就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了。
除此之外,为何英特尔要大费周章推动 Centrino?Centrino 问世之前,英特尔(含 AMD 等竞争对手)并无针对笔电量身订做的 CPU,顶多就是弄个现有 PC 电脑 CPU 的低电压版本,且价格高昂,这导致 20 世纪末期随着无线网络普及和 LCD 面板技术低价化、需求量急速扩大的笔电市场,纷纷出现直接采用 PC 电脑 CPU 以便降低成本的风潮,并从二线厂商扩大到东芝(Toshiba)等一线大厂。
雪上加霜的是,英特尔原本计划满足笔电市场需求的「Timna」—— 英特尔史上首颗整合绘图核心与内存控制器的 CPU —— 因主内存还是昂贵的 Direct Rambus DRAM(RDRAM)而毫无吸引力,最后在 2000 年底难逃没落的下场。
产品遇阻,新系列上场救援
英特尔唯一出路只有「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创造新价值」,早在 130 纳米制程 Pentium III 上市前,也差不多是确定 Timna 前途无望之际,英特尔位于以色列海法的研发团队,就启动第一代 Pentium M「Banias」开发项目,估计研发时程不短于 4 年,几乎是从头打造全新 x86 核心微架构的必要时间。
即使明眼人一看也知道 Pentium M 骨子里还是源自 Pentium Pro 的 P6 微架构(还不少人第一时间以为 Banias 是「NetBurst 精简版」,拜托,区别很大好吧!),只是为了降低功耗,多了很多花样,像减少 CPU 实际执行的微指令数量、让 CPU 尽量不做白工的先进动态分支预测、动态关闭用不到的功能单元、快取内存区域和系统汇流排、更精细的切换时脉和电压、提供更多操作系统通过 ACPI 上下其手的电源管理机制等,让笔电续航力更持久,也更安静不发烫,虽然笔者的大腿实在受不了 X31 热情洋溢的底部,这对参加 IDF(Intel Developer Forum)时坐在台下看着主题演讲「我们多么省电」的内容,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如果站在更远距离,观察英特尔的 CPU 产品策略,就不难发现那时候是「三轨共构,分而治之」布局:高端服务器 Itanium(Intel 和 HP 合作的 64 位高级房车)、中低端服务器/工作站/PC 的 Xeon / Pentium 4(目标 10GHz 以上时脉的 NetBurst 微架构)、笔电 Pentium M(Centrino 的心脏),企图为了不同市场推出「解决方案」。
但英特尔在 Itanium 出师不利,不得不紧急在 Pentium 4 加入 IA-32e(EM64T)应付 AMD x86-64 的威胁,一连串的补救措施,导致 90 纳米制程产品的功耗失控,毁了 NetBurst 体系的产品竞争力,让 AMD 靠着 K8 大肆进军高获利的服务器市场,不但注定 Itanium 边缘化的命运,英特尔重回专注 x86 的老路,也让短命的 NetBurst 被 P6 体系取而代之,「能耗比 」(Performance Per Watt)变成 CPU 技术的显学。
省电性能比成为显学
当英特尔倾尽全力发展单一 x86 微架构,尤其在 2003 年「砍掉重练,重新开始」、后来从 AMD 手上夺回技术优势的 Nahelam 时,他们碰到一个麻烦:要怎样同时在服务器、PC、笔电之间取得平衡。很明显的,乍看之下三者诉求都截然不同,毫无交集。
而这个问题却也不难得到完美的解答:省电第一,追求最高的能耗比,因为尽其所能的节省企业机房和数据中心电费,也是从当时一路至今的迫切需要,这奠定了未来无论英特尔还是 AMD、x86 还是 RISC 家族,都要先以「保护北极熊(全球暖化)」为第一要务的理论基础。
不过当走到「其实服务器、PC、笔电都是一模一样的核心」这一步,特别为了标榜笔电最佳化,而维持一个特立独行的品牌,也逐渐失去意义了。2009 年,也就是 Nehalem 微架构的第六代 Centrino「Calpella」平台时,英特尔宣称为了简化品牌,避免消费者混淆,以今日我们熟悉的 Core i7 / i5 / i3 取而代之,让 Centrino 慢慢走入历史,「转进」英特尔无线网卡的命名,却没过多久,也默默的无影无踪了。
当然,关于 Centrino 这个品牌的存在价值,不乏「这是为了保护英特尔刚起步的无线网络产品有足够成长空间」之类的论述,笔者人生第一台笔电 IBM ThinkPad X31 刚好有幸躬逢其盛,某天自行购买 IBM 原厂采用 Atheros 芯片的 Wi-Fi 模组,一换上去,突然家周围就多了一大堆从未见过的 AP,至于背后的意义如何,就请各位自行脑补。唯一可确定的是,那张心形贴纸依旧黏在这台 X31 的机器上,没有撕掉。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1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