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信与示范意义—— 专家谈《西藏通史》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通史》是国内外首部体例完整、内容全面、系统展现西藏地方历史研究的通史著作,由近百位藏学专家学者历时14年呕心沥血完成。全书分8卷13册,共850余万字,从西藏地方历史研究领域的疑难点和空白点入手,利用文物考古资料及多种文字记载的史料,对石器时代至2015年的西藏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宗教、军事、科技、交通、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集中体现了中国西藏历史研究的重大成就。
《西藏通史》总主编张云教授介绍道:“《西藏通史》是总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成果,大家可以从中了解到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与各民族交流、交融,从而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对中国形成统一体的进程有一个更清晰、具体的了解。”因此,该书不仅为广大史学科研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西藏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深层次映射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及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对于世界文明的示范意义。
图为张云教授在《西藏通史》出版学术研讨会暨“活佛转世”专题片发布会上发言
民族文化交融映射文化自信
参与编撰《西藏通史》早期卷的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教授分析:“西藏的高原文明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史前开始就已经跟中原黄河流域发生了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西藏最初的农业就受到黄河上游农业的影响,玉器是我们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创造,而西藏也发现了玉器,纳入了祖国的玉器文化圈,吐蕃时期的这种资料就更多了,从思想精神层面到物质文化层面,都有大量证据展现出西藏文明的东向性,或者说跟中原文明之间的联系。当然,这种联系是相互的,西藏的一些金银器制作、人们的梳妆打扮也传到了中原,受到中原人民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讲,西藏早期文明中包含很多文化交融,最后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心理共同体,这些材料都在这套书里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张云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从《西藏通史》的文化价值方面谈及了文化自信,他表示,民族文化交融是文化自信很重要的意涵。“我们说中华文化灿烂悠久、源远流长,其实包含了很多含义,其中很重要的含义就是我们各民族文化都给我们的主流文化输送能量,提供丰富的营养,所以我们的中华文化有强劲的生命力,而且各民族的交流,也给各地区、各民族文化提供巨大的能量,巨大的支持,它(藏族文明)也正是吸纳了汉文化,西南、西北地区的兄弟民族文化,才让藏族文化有了巨大的生命力,旺盛的生命力,不竭的动力,所以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支持、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谈文化自信。”
图为霍巍教授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
透过《西藏通史》看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示范意义
张云教授分析:“西藏在中华文明中,实际上是一个地方性、区域性文化、民族文化,同时也有典型的代表性,有着巨大的示范意义,毕竟在青藏高原地区,人类如何战胜自然、如何发展传承文明,这都有特殊的借鉴意义。这不但对中华文明有典型的代表性,对世界文明也有很大的贡献。”
“通过《西藏通史》,大家可以了解高原文明、区域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它为什么会历尽千年,不仅不衰,还不断兴旺发展,能了解在这背后的巨大动力和源泉,而且对于其他文明的传承、发展,会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其中便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对地方文明的一种包容,就是说既多元一体,又和而不同,正如费孝通所讲:‘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至此,《西藏通史》这一大部头巨著的学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已跃然纸上。此外,据张云教授解读,该著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对于有关西藏历史的多种谬论也构成有力回击。他说:“关于西藏历史,有多方面的思潮值得注意,比如传统的神学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甚至还有分裂主义思想,当然也包括历史虚无主义,但通过我们扎实的史料、充足的史实、科学的方法、严谨的论证,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始终,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来展现西藏历史,对于破除以上各种思潮,应该会有一种巨大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1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