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去创业,但你一定要懂的创业思维,探究成东青有哪些创业者素质?
思维能力决定认知水平和成长速度
这是思维习惯系列的第 7 篇文章
成东青是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到了城市后,他想要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
他身上具备很多成功人士都具备的特质:刻苦努力,危机意识,有信仰,敢牺牲,为了达成目的,不惜牺牲所有的东西……
看过《中国合伙人》的观众,对成东青这个土里土气的小伙子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他对英语并没有什么天赋,却凭借着自己最初的那股信仰和敢拼敢闯的创业精神,成功创办了“新梦想”学校。
《中国合伙人》剧照 图片来源:网易博客
成功者的成功往往都是相似的,失败者的失败各有各的原因。
也许你暂时没有创业的准备,或者永远都不会考虑去创业,但是成功者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创业思维,却是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都可以用到的重要思维方式,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全力以赴地“解决问题”而不是 “解释原因”
近日部门组织了一次运营人员的招聘会。面试过后,为各面试者准备了两道关于内容写作和活动策划的作业题目。
在提交作业的时候,其中一个小姑娘把作业内容写在手机备忘录里截图发给了我。
备忘录上的活动策划只有想法,没有规则,也没有流程。问其原因,得到的答案是她之前主要做用户方面的运营,对活动策划方面不是很熟悉。
说实话,我心里当场就否定了这个小姑娘。且不说作业提交方式的问题,单就内容而言,目前在互联网上随处都可以找到关于活动策划的模板和范例,只要大致看一下,提交上来的东西都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
而对于没有经验这样的理由,我相信也打动不了任何面试官。因为对于面试结果的评定,往往还是会取决于你最终提交的作品。
关心结果,是很多管理者对待问题的常用方式。他们可能非常理解过程中你所付出的痛苦和努力,只是站在公司或部门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你没有达到预期,就不能带来应有的效益。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在搬石头,他的父亲在旁边鼓励他:“只要你全力以赴,你就一定能够搬起来”。小男孩最终没有把石头搬起,他告诉他的父亲:“我已经尽全力了”。
父亲却说:“你没有尽全力,因为我在你身边,你却没有寻求我的帮助。”
有时候,你以为你已经尽力了,但其实根本没有全力以赴。面对困难和问题,要学会发动你大脑的每一个细胞,尝试每一种方法,用尽每一个人脉。这样,才有可能在最后的时候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聚焦“长远目标”看淡“眼前利益”
关于树立长远目标,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中国过去由于太贫困,所以来了一点点商业机会以后,很多人就会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
那时候中国一些人开饭馆、做生意都卖假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赚钱的最佳方法。
但这样的人到最后失败的很多,成功的却非常少。因为成功是以信誉为基础的,而信誉是建立在人们长久的观察之上的。当人们第一次发现不对头,第二次就不会买了。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一批毕业生进行过一个调查。其中有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当哈佛大学再次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后发现:
那3%目标清晰长远的人,在25年间始终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而那27%没有目标的人,不仅生活没有着落,还整天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没有机会。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最终也将会获得长久的回馈。
懂得自我驱动把工作当成自己的 “事业”
为别人打工和经营自己的事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打工者的心态是老板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干多了我就亏了;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则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俯视全局,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干少了自己成长就小了。
三个工人一起在工地干活,他们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就是砌墙。一天,有个过路人问其中一个工人:“师傅,您在干什么?”
“砌墙。”
他又问另一个人:“您呢?您在干什么?”
“挣钱,吃饭养家。”
他又问第三个工人:“您干的是什么活儿?”
“我嘛,在建造世界是最美丽的房子。”那个工人认真地回答道。
后来,前两个工人仍然在工地上砌墙,而第三个工人则成为著名的建筑大师。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曾经说过,如果你把“为工资做事”转变为“为自己做事”,你就相当于把一份时间卖成了两份,一份卖给了老板,换来了工资,还有一份卖给了自己的成长。
具有打工者心态的人以为少干一些是一种幸运,殊不知在暗自庆幸的时候,他的专业技能、行业经验、事业和格局都已经不再成长。
只有拥有创业心态,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一项事业,才能让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才能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自己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成长。
无论身在哪个平台,永远都要记住,你在经营一个以你的名字命名的“公司”。
以价值为导向做出判断和决策而不是以情绪和感性
朋友小董最近被自己的直线领导气的想要离职,原因是自己修改了3遍的项目方案又被这个姐姐打回来了。
“有什么建议为什么不一次性说清楚呢?非要一次次的修改,我不干了还不行吗,你说我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哪儿工作不是工作?”小董一边宣泄着自己的不满,一边打开了自己的求职简历。
“你真的想好了要辞职?”
“是啊,伺候不起,姐还躲不起吗?”
“那你下一个工作打算找什么样的?”
“还是类似的啊,我只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那你确定你下一个公司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领导了?”
……
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进行决策时,常常会被个人的情绪所干扰。就像小董想要辞职,其实只是自己一时冲动的结果,她并没有考虑清楚辞职之后造成的后果以及个人未来的发展。
即使真的辞了职,下一个工作也一定好不到哪儿去。
创业思维是以价值,而不是以情绪和感性为导向来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当我们在做出一个决策和判断的时候,不要意气用事,多去分析和考虑各层面的利弊和优缺点,才能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相对成熟的分析方法,如SWOT分析法,来增加判断和决策的正确性和客观性。
具有危机意识不让自己陷在“舒适区”
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小时候家境贫苦,他很小就开始打工赚钱。长大后,他凭借自己优秀的毕业成绩进入当时著名的施乐驻纽约分公司,后又被瑞典厨房塑料用品美国分公司挖走,并用10个月的时间,成为了美国分公司的总经理。
28岁的时候,舒尔茨的年薪已经达到7.5万美元,过上了美国中产白领的生活。
尽管当时的工资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他的生活需求,但舒尔茨貌似并不甘于这样的舒适,在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之后,他决定创办属于自己的事业。
因为一则咖啡店转让的广告,加上自己对咖啡本来就感兴趣。舒尔茨最终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加入了高风险的创业公司星巴克。
当时的星巴克还只是西雅图的一个小品牌,几个合伙人因为意见不合,决定卖掉公司,舒尔茨趁此机会买下了公司。
之后舒尔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对咖啡做了严格的把控,并让星巴克的店铺开遍了全世界。
如果28岁的舒尔茨选择继续留在舒适区,而不是选择去创业,或许就不会有他后续经历的各种波折和烦恼。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被大家熟知的星巴克。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梁文道曾说:“那些曾经让你不舒服的,最后会是让你舒服的”。
也许现在的你,有着稳定的工作和吃喝不愁的薪资,但是别忘了,想要对生活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动力,就要不断的逃离舒适区,学习新的东西,接受新的挑战。
紧跟时代趋势,不断学习提升个人认知
直到今天,69岁的张瑞敏仍然保持着每周2本书的阅读频率,他偏爱经济、管理、科技前沿和历史。
他熟知当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方法,他关注经济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他提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的管理理念,他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学习,不断地迭代和更新自己的认知……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而不是智商。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首先要学会不断地学习。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马云说自己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因为他失败过很多次。他用了7年的时间才完成中学,考大学也失败了3次。
在后来的工作中,更是有数不清的失败经历,当初在申请一份肯德基的工作时,去了24个人,唯独他一人没被录取。
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他在21世纪初就发现了电商的前景,并初步有了B2B、C2C的概念,要知道那个时候电脑还是一个稀奇的东西,他却坚定的认为网上可以卖东西。
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概念,才会有新的想法,才能走在前面。
国际成功学培训大师、《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我们每天都应该进行一次选择:即选择如何利用自己的金钱、自己的时间以及我们头脑里所学到的东西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金钱时,你所拥有的唯一真正资产就是你的头脑,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每个人都要选择向自己的大脑注入些什么样的知识。
因为,最好的成长,是优于昨天的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