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轻纺城汽车站在哪里(柯桥轻纺城汽车站拆了吗)

柯桥汽车站在什么位置?柯桥只有轻纺城汽车站,没有第二个汽车站,云集路668号。在老的服装市场对面就是!瓜渚湖南岸公园向西500米便是了。

轻纺城汽车站联系电话:0575-4116422(调度室) 0575-4119222(问讯处)

浙江在线·浙江城镇网 10月29日 讯 昨日,柯桥客运中心正式启用。柯桥客运中心是集长途客运、公交客运和出租客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路运输中心,启用当天,一班班长途客车进出有序,客运中心运行正常。

据了解,柯桥客运中心启用后,轻纺城汽车站同时停用。为了方便乘客,新开通柯桥客运中心至轻纺城汽车站公交专线,延伸801、818路至柯桥客运中心,并在客运中心启用10天内,增加轻纺城汽车站至柯桥客运中心临时接驳车辆。

柯桥客运中心工程作为区重点工程之一,目前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截止目前,90%的站房室内大厅干挂石材工程已经完成,场外工程基本完工。“幕墙和站内大厅地面花岗岩铺设等基础装修都在加紧施工中,根据施工进度计划,今年6月份要完工,并交付柯桥客运中心有限公司进行站房内相关使用设备安装及场地布置,客运中心预计将于今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

柯桥轻纺城汽车站在哪里(柯桥轻纺城汽车站拆了吗)

新客运中心效果图

柯桥,40年一梦#浙江#绍兴#水乡

题记

4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乃是生命的一部分;40年,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可就是这40年,生生地改变了一个有着3000余年历史文化的小镇的命运,把她推到了几近中国闻名、世界瞩目的高度,这个地方叫柯桥。

上篇

去年春节的一天,我去柯桥老家看望母亲,看着依然古色古香的老街,便立马勾起我儿时的一些梦想,为了印证这些梦想,我沿着斑驳而光亮的青石板街路走老寺岔、过大操场、上三眼桥,最后隐进了西官塘下岸的百米檐廊。

不知怎的,这个时候,对柯桥的历史文化曾经有过一番探究的我,忽然感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东西向我袭来:汉朝末年蔡邕在古柯亭寻找枯竹的憔悴身影,宋代古刹融光寺传出的晨钟暮鼓,抗倭英雄姚长子浴血疆场的感人画面,飘香江浙沪地区的柯桥豆腐干……这一切,都令我向往让我陶醉。

想到了这些令柯桥人自豪的历史文化后,我看见了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大桥”的融光桥,她是古柯桥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物,连同周边的非凡景色,一直是画家、作家、摄影家、影视家们眷恋之处,也曾是我和我的伙伴们在无数个夜晚里海阔天空谈幻想说梦想之地。

走出檐廊,翻过一座同样古老的永丰桥,转过几家临河人家便是下市头直街。这街风貌依旧,窄窄的小街两旁是清一色的木结构楼房,200多米长的直街上依然开着各式各样的店铺,与半个多世纪前的景况似无两样。而街首的一家书画社显得较为醒目,探头,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很专注地凝望着什么,我于是不由自主地移步进店。

“哦——是吴老兄吧。”这时,对方也在第一时间认出了我,于是握手,寒暄。说到旧话时,吴老兄心血来潮、心生创意,看着融融的阳光,说:“老弟,我们这就上桥去,重新回味一下当年的遐想,你看如何?”“好哇,行呀!”我答。言讫,上桥,在宽博的石桥栏上平排坐定。

当年,是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吧,一到夜晚,这里便成了我们聚会的地方,多的时候有20几人,大都是一些20来岁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一拨接一拨,七嘴八舌、随心所欲,很是热闹。但是此刻我俩并不感到冷清,因为融光桥之西之北的老街依然不失人气;融光桥之东之南的新城奇迹般突兀。看着这景色,给人的感觉很有点目不暇接。

“还记得50来年前,我们在这里说过的一些大头天话吗?”吴老兄眼神淡定,盯着运河里流淌着的水像是自言自语。我听了点点头。这时,烙在我记忆深处、当年一位陶姓兄长说的那句话从心底泛了起来:“上海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是乡下人自愿出丑的地方:站在那座24层高的摩天大楼下仰望,头上的乌毡帽一次次地落地、拾起,再落地、再拾起,一付饿吼吼的样子……”听了他的话,我们都有一种酸酸的味道。但是尽管如此,嘴巴依然硬朗,中气依然十足:有人说,柯桥迟早也会有国际饭店的,只是时间未到;有人说,柯桥的国际饭店会比上海的高,不是24层而是42层;有人说,柯桥如果变起来,一定会变得连柯桥人都不认识……在这些听似很有点天方夜谭的梦话中,却真真切切地抒发了无数代柯桥人渴望变化、期望发展的迫切心理。

“做梦、真的像是做了一场梦呀!老弟,当年说的‘梦话’,现在竟然神奇般地变成了现实,想不到吧!”这时的吴老兄已经有些感慨了,于是柯桥40年一梦的序幕在融光桥上徐徐拉开。

画面上打出的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

当改革开放的一缕春风吹来的时候,迅即拨动了千年古镇柯桥的神经,于是,有着悠久纺织业历史的柯桥和周边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到1978年,柯桥的乡镇企业从1958年以来的2家发展到了16家;到1993年,又迅速增加到196家。它们当中多以纺织、针织、印染业为主,这给素有设摊卖布传统的柯桥人带来了一股暖气。

说起卖布,今年60岁的湖塘街道古城村村民谢鑫康先生,可谓是其中的元老了。1981年下半年,17岁的他一放下书包,就跟着3位同乡人翻山越岭去夏履桥的一家村办企业进货,每人进了2匹布,然后再翻山越岭挑着回家,然后再挑着去柯桥趁火车,到远在河北石家庄的市场上设摊销售,10天一个来回,除去一切费用后,每人分得164元辛苦钱。这一次以后,尝到甜头的谢师傅就正式开始跑单帮了,半年后返回老家,开始在柯桥设摊卖布。

到了1983年,柯桥镇上的布摊渐渐地多了起来,于是离柯桥5公里的阮社乡余渚村的一些乌篷船头脑,利用自身职业优长,先是为来柯桥买布的外埠客商赚划船钿,继而为外埠客商去乡镇企业进布牵线搭桥,收取其中每米5分、1角的介绍费。于是吃到了“头口水”的船头脑,索性在船舱内堂而皇之地挂起样品布、摊开样品簿以招引外埠客商。

从这以后,一些禁不住诱惑的船头脑陆续将水上生意转到了岸上,凭着柯桥纺织产业的优势,或是租住旅馆、招待所的房间作为交易场所,或是租用企业的房子、工厂的门市部坐庄经营,或是利用店前屋后的空地设摊买卖。余渚村的吴桂荣就属于前面的那一种。

见吴老兄话不绝口,我顾不得礼貌不礼貌了,赶紧插嘴道:“是呀,我也有一个例子,可以为你作佐证哈。”

那是1986年上半年,25岁的吴桂荣看着划乌篷船的父亲每月能赚1000多元的钱,毅然放弃了木工活,进入乌篷船头脑的行列,开始为外埠客商既赚划船钿,也赚介绍费的营生。半年后,他看着布生意这么赚得来,就干脆丢弃乌篷船,在104国道柯桥段旁租下一间15平方米的厂房作为门市部,开启了卖布生涯。此后,吴桂荣就四出去江苏江阴、苏州、南京、盐城等地的纺站进货。至后来,他就像模像样地进了轻纺市场卖布,直到现在还在做。

“是呀,像谢鑫康、吴桂荣这样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对中国轻纺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吴老兄听了颌首道:“他们都是轻纺城里的早期经营者。”

除了船头脑开始做卖布生意,这时候,一些柯桥及柯桥周边的人也都加入到卖布的队伍中。然而,小镇上可供卖布的地方实在不多了,于是,他们看上了104国道以南的上市头一条200多米长的小街,在小街上租下沿街民房作为仓库,于街路上摆起了布摊,于是柯桥的第一条“布街”诞生了。只是由于街路狭窄,时不时有交通阻塞现象发生,于是到了第二年,县工商部门在104国道柯桥段的绍兴汽车配件厂西侧建起了一个棚式轻纺市场,市场内设有77个门市部、89个摊位。

进入1985年,在政府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双重打造下,柯桥已形成了以轻纺产品市场为主,以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建材市场等为辅的市场群体,赶往柯桥镇上交易的达到万余人。于是1986年,政府在小马路东南角辟地180亩新建了一个大型商贸配套区,以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于是,柯桥的第一条“准马路”——全长680米、宽20米的东升路,迎着旭日在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

东升路建起来了,给做布生意的人增添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经营空间。于是,柯桥的卖布佬纷纷移师东升路上设摊销售,于是柯桥的第二条“布街”出现了,这条“布街”以其更大的阵容吸引了更多的客商。

到了1987年,县里再度审时度势,把建设轻纺市场列为当年的“十件实事”之一,果断投资660余万元,于1988年1月动工,在东升路商贸配套区的东南侧建起了一个建筑面积为2.32万平方米的中国第一个室内封闭式专业市场——绍兴轻纺市场,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开业。这个市场的开业,迅即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一口气说到这里,一直处在亢奋阶段的吴老兄突然来了一个急刹车,脸色也渐渐地凝重起来。我一脸茫然地望着他,等待着他的“新闻链接”。顿了一下,吴老兄有点神秘兮兮地说:“在柯桥轻纺市场的发展史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非常关键,值得浓墨重彩。”“谁呀?”我好奇地睁大了眼睛。“他嘛——,他就是浙江省的老省长沈祖伦。”吴老兄用拖腔吸引我的注意力。

下篇

原来,在轻纺市场开业后的第二年,外地经商者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一些温州乐清人,带着从广东、江苏进来的面料,凭着手感好、质地柔软,穿在身上舒服挺括的优点,因此产品十分好销。而我一些本地布料却是手感粗糙,穿在身上闷滋滋的,于是少有人问津。这一“饭店门口摆粥摊”的现象,很让本地的一些经营者看在眼里气在心里,有人甚至状告到柯桥区委,说要取缔这个市场,以拯救绍兴的纺织印染企业。

“正在轻纺市场痛苦地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老省长沈祖伦出现了。老弟不瞒你说,我一直来就作这样想象,如果不是他的及时到来,如果他缺少战略眼光,如果他没有全局意识,轻纺市场一定不会有今天,柯桥也不会是今天的柯桥。”

是的,这个时候“为外地人服务”的轻纺市场,有多少柯桥人在为她担忧,包括一些领导干部。

1990年7月,老省长沈祖伦来绍兴调查农村工作。在柯桥,听了一些厂长代表对轻纺市场的四大“罪状”后,老省长皱着眉头实地走访了轻纺市场,接着又在柯桥区公所召开专题会议。会上,他指出轻纺市场的现状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鼓励大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抓紧机遇乘势而上。

在沈祖伦的定性下,县里的领导干部们马上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思路扩建轻纺市场。于是1991年,轻纺市场一期工程启动扩建,有着3.35万平方米的市场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轻纺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接着,又一个占地面积为58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有着1020个铺位的东交易区建成开业。这一年是1992年。

这之后,轻纺市场的“扩容工程”一项接一项。相继启动中交易区、北交易区和西市场工程建设,形成了一个集西东中北4个交易区齐头并进的中国最大的轻纺产品市场。于是1992年6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绍兴轻纺市场更名为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家冠以“中国”名的专业市场。

中国轻纺城发大了,但她还不满足,像一匹永不停息的战马,一直在做强做优的道路上奔跑。这些年来,接连开发建设了联合市场、天汇广场、中国轻纺城会展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区、经营者创业园区、全球纺织网、网上轻纺城以及一些配套市场,鉴于她的业绩和贡献,曾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全球最佳专业市场”、“首批全国诚信市场”,授予“全球纺织品贸易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基地”等一长串荣誉称号。如今的中国轻纺城,已经成了我们柯桥的一张金名片,只要你拿出来稍稍晃动一下,对方就会立马认可。

“呵呵——对不起老弟,也许是我对中国轻纺城太了解、太富感情了,所以话题也有些说偏了。”吴老兄笑笑,然后就像吃了兴奋剂似的继续讲述道:“对了,柯桥发展的另一位功臣——柯桥经济开发区也很值得一提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柯桥经济开发区这个改革开放的产物,印证了李白的这句名诗,让她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地在柯桥的“兴商建市,兴市建城”中显了身手、展了宏图。

1992年8月,就在绍兴轻纺市场进入到发育阶段的时候,县里决定建立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开发管理委员会,由当时的县委书记纪根立担任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县长陈敏尔任管委会主任,启动中国轻纺城的配套设施建设。这轻纺城开发管委会,就是柯桥经济开发区的前身。中国轻纺城西市、中国轻纺城农贸市场、轻纺大桥、中国轻纺城自来水厂、柯西工业区通路工程、绍兴第四医院新大楼、中国轻纺城热电厂、县电视台发射铁塔等一大批配套设施项目,就是在轻纺城开发委手里一个接一个地建造起来的。

“这个时候的柯桥,已经进入了空前的腾飞阶段;这个时候的柯桥,已经冲破了旧镇的樊笼,向着建设新县城的目标迈进。这段历史,柯桥人民有目共睹、有目共睹呀!”吴老兄还沉浸在甜美的回忆中。

然而,这还是柯桥腾飞的第一波。1993年11月,省政府批准建立浙江省绍兴县柯桥经济开发区。于是,柯桥经济开发区开始履行起建设中国轻纺城和一流县域中心,加快配套开发、加强城市管理的历史职责。于是小马路拆迁拓宽,柯西工业园区启动开发建设,新建中国轻纺城汽车站综合楼,启动开发建设柯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柯桥变大了变新了,变成了连柯桥人都不认识的一个柯桥了,这是柯桥人的共识。“‘大姑娘、十八变,变到上轿观音脸’。改革开放后的柯桥,就好比大姑娘的一张脸,不停地变呀变的。”吴老兄风趣地打了个比喻。

是的,现在摆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柯桥,这个柯桥,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想想看,2000年,只把她变成一个小镇,而40年,却把她打造成了一个城市,连过度的痕迹也看不出来,神奇、神奇呀!

“呀——话说兴了、说多了。一晃40几年过去,回想当年在这桥上说的一些大头天话,真的叫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哈哈、哈哈哈哈!”

“是呀。可那是现在的柯桥呀!再过40年,柯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激将道。“是呀是呀,再过40年,那一定是‘超了得’了呀!也许,也许我们这代人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座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融光桥应该存在,她是柯桥发展的见证物呀!”

“那就让我们的子孙在这桥上续写又一个‘40年一梦’吧!”我对吴老兄说。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3794.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