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五年的《狗十三》口碑爆棚,票房为什么不好?12月7日,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终于上映。时隔5年,这个残忍的故事终于走上银幕,像被迫喝了一口滚烫的热水,只能挣扎着将它咽下去,连骂都骂不出来。上映两周好评无数,感同身受的观众达到80%,他们哽咽着说:“这就是我的青春。”媒体更是评论,这可能是近10年来最好的青春片,在它之前,从来没有导演能把中国式教育描述得这么真实,这么让人动容…
简单来说,《狗十三》是一个关于少女成长的故事。她叫做李玩,从小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爸爸很爱她,送给她一只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希望她可以开开心心的生活。但爸爸不懂该怎么爱她,总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要求李玩,逼迫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一次意外中,爱因斯坦失踪了。所有人都不明白李玩为什么疯了一样的寻找它。以此为契机,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跃然纸上。一种名为“不理解”的相处模式,残酷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狗十三》被禁的原因有两个:片名太偏激、故事太真实。2013年,《狗十三》上报的片名是《狗13》,赤裸裸三个大字摆在那里,不知道是在骂教育体制,还是在骂片中叛逆的孩子。
故事真实这一块,大家是有目共睹。影片中,李玩的爸爸强制要求她上英语补习班,根本就不在乎孩子最喜欢的是物理。看见李玩不开心,爸爸随手从钱包里抽出一张百元大钞,误以为这样就能哄好孩子。和固执找狗的李玩沟通无果后,爸爸脾气上来拧着她一顿狠揍。揍完后又满脸不忍的道歉:“爸爸都是为你好。”
观众们说不清心里是一种什么感受,可能有痛苦,也可能有唏嘘。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中式家庭中实在是太常见。父母总是对孩子拥有绝对处置权,不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人看待。每一次受委屈后,孩子们都只能躲在被窝里大哭一场。第二天起床时风淡云轻,当做从来没有发生过。他们很少的得到父母的道歉。
这个原因,是《狗十三》被禁的主要原因。声讨中式家庭教育的方式太直接,甚至是可以用“赤裸”来形容。但《狗十三》仍旧获得了极高的口碑,豆瓣评分更是稳定在8.4。看过的观众全部变成自来水,自发向周围人群安利这部好电影。
与此同时,它也票房低迷。同期上映的《海王》招揽走大部分观众,影片类型是没有早恋和暧昧的青春片,甚至是有点文艺的味道。其次,它的内核实在是太沉重了,看完后压抑的喘不过气来。
这种负面情绪浓厚的成长题材注定属于小众观众,他们更愿意在没人的时候一个人看完,不愿意把自己的情绪暴露在大众面前。但小编还是希望:每一个喜欢这个故事的人都能够走进电影院观看《狗十三》。这样的题材很少有人拍,如果付出一直得不到回报,这样的电影很可能会消失,不再有人重视这份成长中的痛苦。
最后,小编想谈谈这部电影中关于“成长元素”的渲染。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爱狗的李玩面不改色的吃下一块狗肉,从这一刻起,她真正的长大了。这种情绪,是它成长中的最痛苦、最无奈的存在。故事最后,我们都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大人。因为父母的不理解、更因为自身的无能为力。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沉默和妥协。
李玩的家人都很爱她。再婚时,爸爸考虑到李玩的情绪,不敢把弟弟的存在告诉她。虽说爷爷奶奶有点重男轻女,但还是会关心孙女有没有吃饱,穿得得暖不暖和。他们都希望她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不过,他们用的方式不对。而他们的方式,正是中式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方式。这是属于导演的一种批判。
另外,这部电影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对于未成年观众而言,它具有一种“诱导性”。影片中有不少李玩裸露的镜头。为了表现青春期少女对身体的好奇,她对着镜子揭开自己的上衣。爷爷奶奶都很爱她,身体不好也闹着寒风帮她找狗。她却一点都不领情,还把他们推在地上。能理解导演:他想在家庭教育问题中刻画出一个被迫成长的孩子。但这两个情节都过于片面,甚至是有点夸大。很容易影响正在成长的青少年。
回首导演曹保平以往的作品。有将爱情片和犯罪片完美结合的《李米的猜想》,也有 《烈日灼心》这种文艺性质的犯罪片。他的叙事模式很独特,总是多条支线并存,从而组成一张巨大的网。真相揭晓的时候,所有线索交织在一起,给观众恍然大悟的感觉。
但这次的《狗十三》中,他没有采用这种方法,而是平铺直叙的讲述李玩的成长,在她成长过程中增添细节。比如说:李玩吃牛奶就会吐,但家里人不知道。李玩喜欢狗,但最后她吃下了狗肉。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出电影结构的完整性,最大程度让观众获得“沉重”的感觉。是一场残酷的青春,也是一个无法解答的疑问。“现在你是不是已经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人?”希望大家都能看看这部好电影。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1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