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这片神秘的雪域高原上,至今流传的古老工艺不胜枚举,藏毯编织技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工艺之一,千年以来它与藏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藏毯在藏语中统称“仲木仔”。
藏毯的编织工艺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历史积淀,它以工艺独特、色彩艳丽、民族风格浓厚、地域特色鲜明而举世闻名,是琳琅满目的藏族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由于藏毯独特的穿杆结扣织法,极富民族特征的色彩纹样,以及工艺精湛、美观大方早已享誉全球,与波斯地毯、东方艺术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
藏毯被分为寺庙用毯与世俗用毯。寺庙用毯有禅毯、幡毯、柱毯、金刚法舞毯、门帘毯等,世俗用毯有室内卡垫、挂毯、地毯、靠垫、炕毯、马鞍毯、马褥子、驴遮面、坐垫等,与雪域高原独特的气候以及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息息相关。
01
珠峰古粹
编织工艺 源远流长
藏族编织工艺有着悠久的发展过程。
根据考古发掘,藏族编织工艺的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若文化新石器时期。
卡若遗址出土了大量骨角锥、骨针,磨制精细、针尖锋利,说明当时先民已经有了用兽皮或用毛编织物缝制的衣服;出土的陶纺轮,线坠等物,证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西藏高原先民已经开始了早期的毛纺织生产活动。
藏毯真正得以大规模发展,还是得益于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她将中原的纺织技艺带入了西藏地区。此时的藏毯无论从原材料,还是工艺上都逐步改进并成熟,在文化和技术大融合的作用下形成独具特色的编织技艺和美学风格,藏毯也逐渐从藏民家里走入了寺院。
公元10世纪,吐蕃地区织“溜”的手艺已经非常普遍,“溜”就是藏毯编织技术的雏形。到了11世纪,西藏地区已经开始生产用于交换的藏毯了。
到了元代,民间已掀起藏毯制作的热潮(藏毯生产盛行于民间),出现了“家家有织机,处处闻织声”的景象。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寺院对藏毯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并形成专门类别。
明清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在江孜设立了专门生产卡垫(藏毯的一种)及培养匠师的机构,称为“措巴”。以“龙纹凤饰”为代表的藏毯逐渐成为皇家御品,备受宫廷重视。
清朝乾隆年间,青藏高原的喇嘛进京,将藏毯作为礼物敬献给了皇帝,乾隆非常喜欢,请来技师,在京城组织民间地毯传习所,从此藏毯的工艺便传到了内陆。
02
魅力藏毯
传统工艺 坚守终生
“洗后似锦缎,剪后如浮雕”,这是人们对藏毯的形容之一。
藏毯按质地大体分为三种:用耗牛绒捻纺的毛线和羊毛套织而成的长毯,质地柔软、重量轻;用绵羊细毛捻的毛线织成,有素色和花样两种,花样藏毯用彩色毛线编织而成,毛毯较薄;用无染料牦牛毛和羊毛线混纺织,混纺好的藏毯黑白分明,粗厚耐磨耐脏,深受人们喜爱。
传统藏毯的每一道制作工序,都需要匠人们用勤劳的双手一步一步制作完成。从筛选羊毛开始,经过梳绒、纺线、染色、导线、编织、平剪雕花到后期清洗与晾晒,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生命如白驹过隙,但珍物却能流传千年。这种单纯而又执着的信念,支撑着每一位藏毯手工匠人。
“阿佳”们(藏语意为姐姐、大姐)自青蒙年岁起便进入刚坚地毯厂工作,从最基本的梳毛、卷线到上手编织,为了一份信念,坚守了一辈子。漫长的岁月由布满老茧的双手撑起褐色皮肤上却保留着腼腆且幸福的笑容。这辈子阿佳没有踏出过西藏但阿伴编织的藏毯,却漂洋过海与世界相逢。
越来越多的“罗琼”(藏语意为年轻人)投身于藏毯编织行业,身任传承、刻苦学艺、编织梦想、憧憬未来。藏毯工艺之繁复,从零到一的学习,不免艰辛。但他们对藏毯的热爱与探索之心,构筑着藏毯产业的发展之基。
随着藏毯产业的蓬勃发展,智慧的匠人们,通过朴实无华的双手提高藏毯品质的同时、不断地创新改良,推出了深受人们青睐的绒藏毯、丝藏毯、丝毛藏毯、天然色藏毯(仿古藏毯)等不同藏毯系列。
藏式地毯,承载着一个民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和记忆,更是寄托着编织者的技艺、感情和想象,它值得被传承、值得被记忆,也值得被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学习。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