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有灵通之意的遂是什么意思?遂有灵通之意中的灵通指什么?这是很多读者会产生的疑问,其实这句话时出自西游记,西游记又称“石头记”。它的故事源远流长,并且深刻影响了《红楼梦》的构思。
为什么说《西游记》也可以叫做“石头记”?因为它的主角孙悟空,也是石头的化身。我们看小说得开头:“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小说家上来就列举了一连串的数字,说这块石头高多少,周长多少。可是,这些数字并不是写实的。如果说,石头高三丈四尺八寸,那么这是一个实数。那为什么三丈六尺五寸就不是实数呢?因为三百六十五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所以下面解释说:“三丈六尺五寸高,对应的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同理,周围二丈四尺,也不是一个实数,因为对应二十四节气。这两个数字在这里,并不表示这块石头实际的尺寸,而是强调它的神秘性:它的高度和周长,分别与空间和时间的尺度相呼应。
小说接着写,这块石头上有九窍八孔,对应九宫八卦。我们可以想象,这块石头就像在园林里常见的太湖石一样,不是实心的一个大坨坨,而是有很多中空的孔窍。那么这像什么?清代的评点家很敏锐地发现,有着九窍八孔的这块石头,这就是我们的心的象征啊。我们知道,人类的心脏不是一块实心的肌肉,而是有着心房、心室的区分,还有各种连通的血管。“九窍八孔”就是对心的这种形态的描述。
这块石头,“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什么叫做“灵通”?在古汉语里,灵和通的本义相似,都是说一种中空的状态,进而引申为知觉、知晓的意思。我们常说一个人变聪明了,说他“开窍了”。开窍,就是在一坨实心的东西上打出几个孔窍,让它变得通达、敞亮。所以,这块石头,在天地精华的孕育之下,终于觉醒了,从石头变成了“心”,因而获得了一种知觉、思考的能力。于是,石猴就这样诞生了。
对比《红楼梦》的开头,我们发现,简直和《西游记》如出一辙!“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我们发现,“二十四”“三六五”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数字再次出现。哦,不对,《红楼梦》除了“三六五”之外,还有个“零一”。而这多余的一块,正是《石头记》的主人公。这块石头,如果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那么也就剩下了。可是,这块石头经过了女娲的煅炼,“灵性已通”。这四个字,我们是不是似曾相识?因为就是从《西游记》中的“灵通之意”化出来的。
和《西游记》中的仙石一样,这块多余的石头也获得了知觉、思考的能力,所以发问:这么多的石头,为什么只有我没法获得补天的机会?原因到底出在哪里?既然觉醒了,就要承担觉醒的痛苦,就要对自己的命运发问,就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同样,石猴觉醒以后,也终于要面对生命的意义,探索对抗死亡的途径。由此可见,无论是顽石还是仙石,都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人的象征。中国文化中的这两部“石头记”,其实也可以换一个名字: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当然,《西游记》和《红楼梦》有非常鲜明的不同。《西游记》讲述的是人的成长和完善:一只猴子,如何成长、犯错、改悔、修行,最终获得了正果,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总体来说,《西游记》对人生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而在《红楼梦》里面,那块石头一直在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虚无的洞察之间纠结。这个世界真美啊,可是它终究是要消亡的。这个世界终究要消亡啊,可是它毕竟曾经美好过。美既然存在过,就永远无法被否认。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