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潮水连江平海上什么共潮生(潮水连江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缠绵深邃、如梦似幻、情景交融—《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最早见于陈朝。陈叔宝(陈后主)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春江花月夜》与《玉树后庭花》是其中最艳丽的曲调。隋及唐初,仍有人作此调。然皆五言短篇,在题面上做文章而已。吴中诗人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唐扬州人)出现后,始扩为七言长歌,且将自然景色、现实人生与梦幻熔于一炉,诗情哲理高度融合,使此艳曲发生质变,成就了唐诗最早的典范之作,厥功甚伟。

什么潮水连江平海上什么共潮生(潮水连江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水两相映

思妇对着妆台,不能成寐,想要卷帘去掉月光,但帘可卷而月光依然,撩人愁思;思妇意欲捣练,误认砧上月光是霜,想要拂拭,结果却“拂还来”;这象征着思妇无法解开的情结,无法摆脱的愁思。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二句对仗精工,就表意来讲,却语言模糊。鱼与雁皆为信使;“长飞”“潜跃”言意不关人意。“光不度”暗示音讯难通;“水成文”可惜不是信字,两句尽是书信阻绝的苦恼。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昨夜闲潭梦落花”又模糊了主语,或是思妇,或是游子。

诗的结尾最有意味,照应题面, 逐字收拾“春江花月夜”五字。花落春老,海雾蒸腾,隐没斜月,而相隔天南海北的人不知在哪里?“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尽管如此,仍然有人要踏上归乡之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个结尾之精彩,就在于诗人写够了人世间别离的痛苦后,又留下了回合团聚的希望。

此生此夜,总有人乘月而归,在饱尝离别滋味后,将得到重逢的喜悦。这是继“人生代代无穷已”之后,诗人给读者第二次精神上的安慰,也是自然美景给他的启示。

什么潮水连江平海上什么共潮生(潮水连江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遐思

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沉思着短暂而又无涯的人生,抒写着情侣间的相思别情。诗情的消长与景物变化十分协调。在诗的前半段,我们看到了春暖花开,潮涨月出,夜幕降临,渐渐引起哲理性的人生感悟。诗的后半段,随着这种哲理性的生活化、具体化,读者又看到了春去花落、潮退月斜,而长夜亦将逝去。这绝不是一夜的纪实,更像是人生的缩影。

什么潮水连江平海上什么共潮生(潮水连江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明月

余恕诚先生把此诗与王维《春日田园作》相提并论,说:“《春江花月夜》从自然境界到人的内心世界,都不受任何局限与压抑,向外无限扩展开去。人们面对无限的春江、海潮,面对无边的月色、广阔的宇宙,萦绕着绵长不绝的情思,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柔情召唤。《唐诗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说,它与其说是初唐诗的高峰,毋宁说是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以孤篇压全唐。

全诗情至文生,浅浅道来,语句生辉,真如万斛泉流,平地涌出,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反反复复出现的字面回环往复,令人拍掌击节;诗中多用顶真辞格,造成明珠走盘之致;还大量运用设问和悬疑的语气,造成亲切如晤谈、朦胧如梦呓的情境。全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旋律不断涌现,若续若断的组成一个抒情的长篇,实在可以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原创文章,作者:久客联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ca.com/4946.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